□本报记者 朱艳霞 许予朋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及社会融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6万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环比持平。上半年人民币贷款累计增加12.92万亿元。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9%,广义货币(M2)供应量同比增长8.3%。
在同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邹澜回顾了上半年货币政策实施成果,并就下半年货币政策、信贷政策、汇率政策等走势进行了展望。“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需要时间的,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邹澜说。
融资成本低位下行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环比增长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1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4.6%,环比大幅增长2.3个百分点。上半年净投放现金3633亿元。
社融方面,初步统计,2025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与政府债成为主要支撑项。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74万亿元,同比多增2796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增4.3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707亿元,同比多增493亿元。
据邹澜介绍,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金融总量合理增长。“如果把地方专项债置换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影响进行还原,按可比口径,贷款同比增速还要更高一些”。另一方面,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1-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为3.3%,比上年同期低约45个基点,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比上年同期低约60个基点。
总量增长的同时,上半年信贷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解读数据时表示,上半年,企(事)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1.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9.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6.6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7.17万亿元,表明金融持续为实体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体现了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
当前,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闫先东进一步指出,截至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0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呈现“总量增长、覆盖面扩大”的特点。从分项上看,5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2%、27.4%、11.2%、38%和9.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此外,融资可得性也有了明显提升。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服务企业和个人共计7839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588万户,其中,服务企业440万户,比上年同期增加25万户。
中国不寻求通过汇率贬值
获取国际竞争优势
邹澜表示,下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好各项已出台的货币政策措施执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总量方面,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总量环境。
结构方面,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聚焦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民营小微等方面,强化政策协同联动,用好用足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传导方面,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更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银行业市场竞争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
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方面,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对于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邹澜称,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波动加大,对全球金融市场都产生了一定溢出效应。美元指数由年初的109上方跌至了目前的97附近,跌幅达到11%。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攀升到4.8%上方,创了2023年12月以来的高点,最近有所回落,目前运行在4.4%左右。
“相比较而言,我国金融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运行总体平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4月初有所波动,随后很快企稳。特别是5月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浮动,稳定运行在7.2元下方。”邹澜分析。当前,美元走势仍然有不确定性,但中国国内基本面持续向好,人民币汇率保持双向浮动、基本稳定具有坚实的基础。一是国内经济进一步回稳向好。二是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下半年重启降息。三是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四是外汇市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中国不寻求通过汇率贬值获取国际竞争优势。”邹澜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的汇率政策立场是清晰和一贯的,将继续坚持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保持汇率弹性,同时强化预期引导,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
也需保持合理的“度”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负责人曹媛媛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债券市场运行较为平稳,预期总体稳定,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对实体经济融资的支持作用。
具体来看,上半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4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债券净融资8.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38.6%,有力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实体企业的融资。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13.3万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7.3万亿元,金融债券发行6万亿元。债券融资继续向重点领域倾斜,民营企业债券上半年发行3500多亿元,绿色、科技等相关债券发行超过1万亿元。2025年6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平均发行利率2.08%,较去年同期下降32个基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对于中小银行债券投资问题,曹媛媛表示,债券投资是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贷款、债券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60%和25%,保持相对稳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占全部政府债券比重为70%,持有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占全部公司信用类债券比重约为20%,银行的参与对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曹媛媛进一步表示,中小银行基于自身资产配置的考虑,选择适当增持债券,增加安全资产配置,平滑经营利润波动,在监管允许范围内是合理的。同时银行自发买卖债券,对市场也会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她还指出,中小银行的债券投资也需要保持合理的“度”,要把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的平衡。
曹媛媛称,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监测,及时将监测到的高风险机构的信息共享给机构监管部门,关注资本充足率以及市场风险,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加强市场建设,不断丰富利率和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切实防范金融市场风险。
卓信宝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